版权声明:本平台致力分享好文精选、精读。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原作者在本公号留言删除!

来源

头条号心脏专科李双医师

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“杀手”!心脏疾病,总的表现不外乎胸闷、胸痛、心慌或难以说明的胸部不适,其中以“胸闷”为较常见的“主诉”。“胸闷”,在普通民众看来多是“心肌缺血”,“活活血”就行了。而医生也多无奈的经验性诊断为“冠心病”,且给予一样的药物治疗。但我们的建议,“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病人”,必须“个体化治疗”。

在“世界心脏日”当天,我做的几个心脏血管造影(冠脉造影)中,正好有三个都是因为“胸闷”就诊,造影都发现了“心肌桥”,但是不同年龄、不同的血管压迫、不同程度“垃圾堆积”,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“胸闷”症状,且可以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。

心肌桥,是一种先天性的发育异常,在年首次被描述。绝大多数的冠状动脉行走于心外膜,表面没有心肌覆盖。如果冠状动脉某一段深入到心肌内,则覆盖在其上的心肌纤维即称为“心肌桥”,这段被“心肌桥”压迫血管称为“壁”血管。据国外权威文献报道,“心肌桥”的人群发现率在5-40%,可见“心肌桥”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。通常需要做冠状动脉造影或CT可确诊“心肌桥”。

“心肌桥”说明有一段血管在心肌下面,心脏收缩时会压迫血管造成狭窄,而舒张时则恢复正常管径。患者因为“心肌桥”的压迫程度,表现出不同程度的“心肌缺血”症状(胸闷胸痛)。其中约75%为“浅表型”,也就是对血管的压缩不明显,也就是一般没症状。

第一个患者,40岁,2年前反复活动后出现胸闷症状,休息可缓解。半年前心电图提示“心肌缺血”,未治疗。1周前症状加重,伴胸痛,遂就诊,行冠脉造影,提示前降支中段较长的心肌桥,收缩期末普遍压缩50-80%,属于中度以上压迫的“心肌桥”,与患者“活动后胸闷胸痛”符合。

对此,给予的出院治疗意见是“1.生活方式调整,避免重度体力活动(易加重冠脉压迫,诱发心绞痛);2.缓解症状:地尔硫卓缓释剂,具有扩张冠脉以改善心绞痛;3.减慢心率降低心脏负荷:地尔硫卓缓释剂兼有此项功能”。

第二个患者,68岁,女性,多年前就反复出现胸闷胸痛症状,休息可缓解,经验性诊断为“冠心病”,不规律服药治疗。1周前症状加重,持续时间长,遂就诊,行冠脉造影,提示前降支中段一处血管重度“心肌桥”合并50%左右的“固定狭窄”,最重时压迫累积到80-90%。

这个病例提示:“心肌桥”处血管因为血流缓慢容易导致“垃圾堆积”(医学上称为“斑块形成”,主要是血液中脂肪的堆积)。这个患者血管狭窄较重,导致“心肌缺血较重”,与反复胸痛症状是符合的。

对此,给予的出院治疗意见是除了生活方式调整+改善症状+减慢心率降低心脏负荷外,还需要行“冠心病”药物治疗。这种“心肌桥”内血管的重度狭窄,不能直接行支架植入(支架扩张可能导致血管破裂,植入后的支架也可能被心肌压迫导致断裂)。

如果生活方式+优化药物治疗仍然无明显效果的话,建议行微创外科手术,“心肌桥松解术”,切开压迫血管的部分心肌,暴露出桥下血管,从而缓解血管压迫。

第三个患者,也是68岁的女性,反复心慌,伴胸闷,否认明显胸痛。外院行冠脉CT检查提示“前降支中度狭窄”,因此来我院进一步行冠脉造影,提示“前降支中段一处较为局限的心肌桥,最大压迫约70%”,“心肌桥”内血管合并固定狭窄20%,外血管也有50%左右狭窄,尤其在血管分叉处(血流最慢)。

这个病例提示:“心肌桥”导致全段血管血流缓慢(包括桥内血管和桥前血管),容易“垃圾堆积”。这个患者血管狭窄尚在“临界范围”,导致“心肌缺血”症状不如同龄的第2个病例。对此,给予的出院治疗意见大部分同第二个患者外,如果“心肌桥”外血管固定狭窄较重,可以采用支架植入缓解症状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

敬请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处:网站地址  http://www.yqrpu.com//kcyjg/11859.html

当前时间: